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常见而又容易误诊的关节炎性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病情缓解和预后有重要意义。来自英国的KateHarnden(第一年规培医生)、ColinPease(风湿科专家)及AndrewJackson(全科医生)共同就此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文章发表在近期的BMJ上。
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43岁,因双腕关节疼痛6周诊断为复发性劳损,但5周后,患者因疼痛加重再次就诊。除此之外,患者还出现了双手关节肿胀和超过2小时的晨僵。查体见患者双腕及多个掌指关节肿胀。患者被转给一位风湿病学专家,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并予治疗。
什么是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多关节受累为特征,可进展出现关节破坏和畸形,常累及外周关节。病因不清,关节外器官受累如肺间质病变和干燥综合征等也很常见。恰当的早期治疗可以改善关节症状和功能,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
类风湿关节炎有多常见?
一篇年的系统回顾研究发现,北美和北欧的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率估计在0.5%~1.1%。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相对更低(0.1%~0.5%)。类风湿关节炎在女性更常见(男女发病率1:3)。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一项回顾队列研究称中位发病年龄为55.6岁;英国每年新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病例数约为20,。由此推算,每位全科医生每2年可接诊1例新发病患者。
因何误诊?
来自英国、欧洲、美国的研究均发现全科医师存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延迟。英国国家审计署年报告,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之前,患者去其全科医师处就诊平均达4次之多,有18%的患者甚至需就诊8次才能确诊。
在初级医疗中,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其他骨骼肌肉问题一样困难:临床特征表现不易辨识,炎症标志如血沉和C反应蛋白又没有特征性意义,而特异性标志阴性如类风湿因子(31%患者出现血清阴性)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33%患者血清阴性)又常见血清阴性表现。
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类风湿关节炎导致的残疾可使28%的患者在一年内失去工作能力。从症状发生开始,在3个月内的「窗口期」开始治疗,可以延缓疾病进展。而延迟治疗则增加影像学关节破坏和致死的风险。而且,在3~6个月后再开始治疗更易出现单药治疗失败并导致耐药。
如何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常累及腕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跖趾关节;晨僵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敏感性74%~77%、特异性48%~52%);系统性表现包括体重减轻、疲劳(84%患者有此表现)及不适感。
体格检查特点: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特异性73%);关节连接处周围肿胀;滑膜炎,可触及「下陷感」或「揉面感」的关节肿胀。
2.难以辨识之处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见「挤压试验」阳性,即滑膜炎导致掌指关节、跖趾关节经轻度挤压引出疼痛。但腕管综合征等也有此类表现。
3.实验室检查
一旦怀疑类风湿关节炎,应在两周内转诊至风湿病学专家处或推荐做相应血液学试验:类风湿因子(敏感性69%、特异性85%)、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
如果类风湿因子阴性,应预约抗CCP抗体试验。其敏感性与类风湿因子类似,但特异性高达95%。并应立即行手足X线检查。对早期滑膜炎,超声检查的敏感性更高,但在英国尚未广泛应用。
如何进行疾病管理?
在英国,怀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检查及治疗是在早期关节门诊进行的。早期治疗包括尽早予慢作用抗风湿病药物联用(如甲氨蝶呤、柳氮磺胺吡啶等),以延缓疾病进展、改善临床症状和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糖皮质激素的关节内、肌肉注射及口服给药可以迅速减轻症状、延缓关节破坏。但初级医疗常予患者糖皮质激素作为试验性治疗,以致患者转到上级医疗时症状被掩盖。每年应对包括关节症状以及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症如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及抑郁症等在内的患者情况进行评价。
应知内容总结
类风湿关节炎可在任何有关节痛、关节肿及晨僵超过30分钟的患者发生;
手足小关节症状持续2周以上或1个以上关节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
初始治疗应在3个月以内,有包括甲氨蝶呤在内的慢作用抗风湿病药物联用;
怀疑患者患类风湿关节炎时,应做相关关节的X线检查并立即检测类风湿因子、血沉及C反应蛋白,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
如何联系我们:
贵阳医院风湿免疫科
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飞山街32号
-
如何分享:点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如何订阅:点右上角---查看公共号
长按识别白癜风医药治白癜风有哪些偏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duxiaofei.com/gjyzq/119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