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风湿病是是以累及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如肌肉、肌腱、滑囊、筋膜、韧带、神经等部位,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大类疾病的总称。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并已成为世界“头号”致残疾病。因其与自身免疫有关,多数疾病缠绵难愈,有的患者需终身服药治疗。而目前尚无根治此类疾病的药物,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为:非甾抗炎药、免疫抑制剂及激素,其长期用药的副作用与其治疗作用一样不应被忽视。中医中药在风湿病的治疗上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蕴藏着极大的潜力。
1辨证论治整体调节
中医治疗疾病的的最大特点是辨证论治,整体调节。对于风湿病患者来说,根据病人当前的主要临床表现,首先辨别其病性,是属于风痹?寒痹?热痹?抑或湿痹?并结合病人体质的虚实状况:是属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肝肾亏虚?抑或脾肾亏虚?综合辩证,整体调节。如外有风寒湿邪气阻滞经络关节,内有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见腰膝冷痛,关节肌肉重着麻木,腿足屈伸不利等之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气血亏虚,寒滞经脉见四肢关节冷痛,面色少华者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阴虚夹湿热者,用左归饮合四妙散;阳虚夹寒湿者,用金匮肾气丸加味等等。辨证论治,整体调节的治疗方法,需要医生全面系统地权衡病人邪正盛衰等方面情况,强调辨证求因,治病求本,既抓住疾病的本质,又重视疾病的表象,注重标本同治,邪正兼顾,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能迅速缓解患者症状有效减缓疾病进程
许多患者早期阶段可能局限于关节疼痛、腰痛、身痛等几个症状,化验指标正常或轻度异常,不够某些风湿病的诊断标准,西药选择治疗有困难时,可选择中药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病人痛苦。许多慢性风湿病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可根据病情采取以中医药辨证论治为主的治疗方法。分别采用疏风祛湿、温经散寒、温寒祛湿、清热凉血、活血通络、补肾壮骨等不同治疗方法。研究表明,临床常用祛风除湿的中药,大多具有与西药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同样的抗炎镇痛作用,从而迅速减轻患者临床症状。虽然力度稍逊于西药,但副作用很少,病人易于接受,临床可结合辨证酌情选用。若属寒者,可选用桂枝、麻黄、乌头、附子、川芎、羌活、独活、细辛、白芷、木瓜、海风藤、白花蛇等;属热者,可选用汉防己、忍冬藤、青风藤、海桐皮、秦艽、牛膝、黄柏、赤芍、丹皮、僵蚕等;属瘀者,可选用桃仁、红花、乳香、苏木、三七、丹参、蒲黄、血竭;属虚者,可选用人参、黄芪、当归、熟地、鸡血藤、淫羊藿、巴戟天、女贞子、杜仲、骨碎补、肉苁蓉、白芍等。
中药还能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能有效地缓解病情,改善体质,减少激素撤减过程中复发的危险性,减少发作次数和发作严重程度,从而能有效地减缓甚至阻止疾病的进程。
3能弥补西药不足并减轻其毒副作用
如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类疾病目前已成为临床主要治疗方案,主要是在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一是合并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既可加强其解热镇痛之疗效,又可弥补非甾体类抗炎药疗效不持久,不能控制病情进展的不足;二是合并使用改善病情药,通过调整全身气血阴阳的盛衰,既能改善临床症状,使联合用药能充分发挥药效作用,又能根据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副作用进行辨证治疗;三是合并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激素减量过程中,往往容易导致疾病的反跳,配合中药治疗能有效减少患者对激素的依赖。目前已发现中药中有许多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及类似糖皮质激素作用的药物和方剂,常用的方法主要是滋补肾阴和温补肾阳。常用的滋阴药物有:熟地、生地、龟板、枸杞、山茱萸、知母等,常用的温阳药物有: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附子、鹿衔草、桂枝等,类似糖皮质激素的药物有:甘草、秦艽、穿山龙、淫羊藿等。运用中药治疗还可以减轻激素的副作用,预防感染和骨质疏松的发生。
大量的临床观察和试验还证实,中药有拮抗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副作用的效果:如清热解毒药对应用激素后感染的诱发和加重,具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而无引起二重感染之弊;健脾补肾药可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滋阴清热或温补肾阳中药与激素联合应用,可以消除其食欲亢进、情绪激动、心烦失眠等副作用并提高疗效;补肾活血可以防治激素导致的股骨头坏死;健脾和胃药可减轻免疫抑制剂或非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道的刺激;益肾填精药可防止免疫抑制剂对骨髓及机体正常免疫力的过度抑制等。
4能调节患者免疫功能
现代药理研究已经证明,中医药治疗疗风湿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硬化症、骨性关节炎等,不仅仅能很好地改善临床症状,而且能有效改善实验室指标,如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从而有效地控制疾病的进展和进程;
中药中能提高免疫功能的品种,如补气药中之人参、黄芪、灵芝,滋肾药中之熟地、黄精、枸杞子,养阴药中之石斛、天花粉、麦冬,活血药中之参三七、红花,清热药中之柴胡、鳖甲等,大多具有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当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或在使用西药免疫抑制剂冲击疗法时,由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受到了明显的抑制而处于低下状态,使用一些能提高免疫功能的中药,不仅能提高免疫抑制剂的疗效,还能改善体质,增进健康,有助于祛邪外出或抵御外邪的再度侵袭。
中药药理学研究发现也有许多中药有免疫抑制作用。如生地、熟地、沙参、玄参、麦冬、黄芩、黄连、苦参、忍冬藤、土茯苓、山豆根、金雀根、羊蹄根、虎杖、郁金、丹皮、赤芍、川芎、徐长卿、蒲黄、莪术、生军、制首乌、决明子、山慈菇、南星、半夏等,这些中药有的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有的具有细胞毒性作用。找到一种中医的“免疫抑制剂”的期望指日可待。
5具有双向调节免疫功能作用
中医的传统是平衡理论,认为人体一旦失去平衡就会生病,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状态。治疗上要进行调节,《素问生气通天大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很多中药和方剂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能尽快使体内失衡状态得到纠正。
在风湿免疫方面,中医的双向调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双向调节免疫功能,使亢进的体液免疫下降,使低下的细胞免疫上升;调节肾上腺皮质功能,皮质功能失调,有属阴虚者,有属阳虚者,补阴助阳,平调阴阳都能提高皮质激素水平;双向调节血管通透性,既能消除血管壁炎症,降低通透性以使消炎、消肿,也能增加血管通透性以促进瘀血吸收;双向调节血液粘度,既能抗凝、抗栓塞,又能促进循环,加速血流等。采用恰当的双向调节方法和方药,就能把人体调节到症状消除,病情缓解,并能重新建立正常的免疫功能、正常的内分泌功能、正常的内脏功能、正常的血管和循环功能等,达到消除病症增强体质的目的。双向调节是中医中药治疗免疫病的病的基础。
众所周知,免疫功能紊乱与大多数风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应用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虽能抑制异常的免疫反应,但同时也可导致正常免疫功能的低下,容易诱发感染等并发症。而中医则重视人体的正气即本身的抗病防病能力,中药本身不是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但大量临床报道和实验证实,通过补肾或健脾等扶正疗法,可以调动机体促进自身增加激素、细胞因子的分泌,发挥其治疗效应。尤其是组成中药复方后可针对不同证候类型,发挥相应调节作用,使偏亢的免疫反应得以平息,使不足的免疫功能得到恢复,这种通过多层次、多途径抗炎止痛的所谓“双向调节”治疗机理,值得深入探讨。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佳疗法白癜风在哪里如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