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明白风湿科常用检查的含义吗

来源:上海岳阳风湿平台

风湿科常用检查

类风湿因子(RF)

类风湿因子升高并不等于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因子除见于类风湿关节炎外,亦见于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非风湿性疾病、甚至健康人。

临床上类风湿因子阳性需从多方面考虑:

a.病毒感染性疾病,如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b.慢性细菌性疾病,如结核、麻风、亚急性心内膜炎

c.其他风湿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

d.放射性治疗或细胞毒药物治疗后的新生肿瘤

e.寄生虫感染,如锥虫病

f.甚至部分健康人

抗O(ASO)

当人感染溶血性链球菌后,链球菌在代谢过程中会分泌一种称为链球菌溶血素O的物质,以这种物质为抗原在人体内形成的抗体便称为抗O。曾经有过链球菌感染都会导致抗O升高,如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等。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抗O也会升高,但抗O升高并不意味着就患了风湿性关节炎,必须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血沉(ESR)

血沉即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正常血沉值,健康成年男性小于15mm/h,女性小于20mm/h。影响血沉的因素很多,故血沉为非特异性指标。但如果血沉持续明显增高,多提示有病变存在。一般认为,用魏氏法测定的血沉,达25mm/h为轻度增快,达50mm/h为重度增快。在生理情况下,如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及60岁以上的高龄者,血沉可以轻度增快。

血沉增快主要见于以下几种病理情况:

(1)各种炎症:如结核病、风湿热等,临床上常用来判断病情的活动性及作为动态观察指标

(2)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手术或外伤后、心肌梗死等

(3)恶性肿瘤:可作为恶性肿瘤筛选及疗效判断的标准

(4)高球蛋白血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

(5)贫血

(6)高胆固醇血症

C反应蛋白(CRP)

CRP是作为诊断细菌感染和严重组织损伤的一项诊断指标。正常参考值≤8mg/L。CRP的临床意义与血沉相同,但不受红细胞、HB、脂质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是反应炎症感染和疗效的良好指标。类风湿活动期明显增多,与血沉增快相平行,但比血沉增快出现的早、消失也快。CRP含量愈多,表明病变活动度愈高。炎症恢复过程中,若CRP阳性,预示仍有突然出现临床症状的可能性。

抗环瓜氨酸抗体(抗CCP抗体)

抗CCP抗体检测的主要临床意义在于:

(1)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特异性高(90.4%~98%),敏感性也不差(46.6%~75.8%)。与类风湿因子的诊断敏感性相当,但特异性更高。说明抗CCP抗体阳性的患者有极大的可能性患有类风湿关节炎。

(2)有助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该抗体可先于疾病的临床表现出现,因此可预测患者从一般关节炎向类风湿关节炎发展。它对类风湿关节炎预测的敏感性为73.3%,特异性为92.6%,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7%和75.7%,优于类风湿因子。如果患者检测出抗CCP抗体阳性,即使目前关节肿痛还不典型,仍需要在风湿科密切随访,将来有高风险发展成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

(3)可能与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性相关,但这需要大量病例资料研究予以证实。

(4)提示预后情况: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抗CCP抗体阳性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骨破坏比阴性患者更严重,抗CCP抗体的含量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严重程度及发展有关。抗CCP抗体浓度的高低可有助于判断预后,浓度高往往提示发生关节侵蚀的危险大,需要积极治疗。

抗核抗体(ANA)

人体的细胞由三种结构组成,由外向内分别是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抗核抗体是指抗细胞核(或整个细胞)的抗体的总称。当出现抗核抗体阳性时,多数是风湿病所致,偶尔也可在其他疾病见到。

抗ENA抗体是一种针对细胞核内可提取核抗原的自身抗体,因其抗原可溶于等渗盐水中,故又称之为盐水可提取核抗原。由于其中的抗原成分较复杂,因此也构成抗ENA抗体谱。ENA中的项目对鉴别风湿病的种类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⑴抗Sm抗体,以病人名字(Smith)命名。抗Sm抗体对早期、不典型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⑵抗nRNP抗体,由于其富含尿嘧啶(U),通常又把nRNP称为U1RNP。抗U1RNP抗体在混合性结缔组织病中几乎均为阳性,且表现为高滴度,是诊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重要指标。它还是区分结缔组织病和非结缔组织病的有力指标。

⑶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这两种抗体与干燥综合征相关,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中,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0%和40%,但其他结缔组织病中,这两种抗体也可存在。抗SSB抗体较抗SSA抗体诊断干燥综合征的意义更大。

⑷抗Scl-70抗体,因该抗体主要在系统性硬化中出现,且其抗原分子量为70kD而得名。抗Scl-70抗体是系统性硬化病很特异的抗体,其他结缔组织病很少检出此抗体。   

⑸抗Jo-1抗体,以病人名字John而得名。抗Jo-1抗体被视为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标记抗体,在其他风湿病中很少出现。

⑹抗rRNP抗体,常常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中及有内脏损害(如脑病)的患者中存在,与抗dsDNA抗体的消长相平行。该抗体在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中阳性率可达40%,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有价值的抗体。

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

7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其疾病的某些阶段都会出现抗ds-DNA抗体。它对于诊断狼疮的特异性为95%,因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且与SLE的活动相平行,并可作为治疗的估价。随着疾病活动的控制,抗ds-DNA抗体滴度可以下降或消失。抗ds-DNA抗体与DNA结合成为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基底膜沉积,或抗ds-DNA抗体直接作用于肾小球抗原造成SLE患者的肾损害。但是,有的无症状患者也会有持续高水平的抗ds-DNA。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是一种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胞浆成分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是一种在多数原发性小血管炎疾病血清中检测到的特异抗体。ANCA一般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来检验,并根据其产生的荧光形态将ANCA分为三种,一种在胞浆中呈粗大颗粒状、不均匀分布者称胞浆型ANCA即c-ANCA;一种荧光沿细胞核周围分布呈线条状者称为环核型ANCA即p-ANCA;而在胞浆中分布呈均匀颗粒状,有时核周重染则称为非典型型ANCA。

ANCA的靶抗原主要有以下几种:

(1)蛋白酶3(PR3),其为c-ANCA的主要靶抗原

(2)髓过氧化物酶(MPO),其为p-ANCA的主要靶抗原

其临床意义为,p-ANCA阳性主要见于显微镜下血管炎(MPA),ANCA相关性坏死性新月体肾炎(NCGN),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c-ANCA阳性主要见于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部分MPA等;非典型ANCA见于囊性纤维化,感染性疾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抗线粒体抗体(AMA)

AMA阳性的患者多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其阳性率可达90%以上,且抗体滴度甚高,半数以上病人可达1:—1:。胆总管阻塞性肝硬化、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抗线粒体抗体皆为阴性。正常人阳性率低于1%。据此,抗线粒体抗体的检查可作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肝外胆道阻塞性肝硬化的鉴别诊断。

内容转载自







































白癜风治疗的较好办法
北京看白癜风疗效好专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gduxiaofei.com/gjyzl/gjyzl/1186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